16 Apr 2025
【IR教練內訓】想成為更好的運動教練?掌握 MOGSE 架構與三無策略,高效提升學員改變力!
作者:IR SPORTS 團隊
在 IRSPORTS,我們始終相信:一位好的教練,不只是能帶出漂亮動作、設計出精準課表,更是能陪伴學員產生真實改變的人。
我們不斷努力打造一支持續進化的教練團隊,專業技巧當然重要,但我們更關心的,是怎麼幫助學員找到他們真正想改變的理由,並陪他們走在那條實現改變的路上。
為此,我們邀請了 Kevin——臺大管院 GMBA 兼任助理教授,一位結合了企業教練、運動教練與跑者經驗的實踐者,帶來一場名為「當個高效的教練」的深度課程。
這不是一場學技巧的訓練課,而更像是一面鏡子,讓我們重新審視:「身為教練,我們真正想帶給學員的是什麼?」
一段馬拉松的挑戰,重新定義了什麼是「改變」
Kevin 並沒有一開始就講架構、談理論。他先說了一個屬於自己的故事——
那是一場與兩位朋友相約挑戰波士頓馬拉松的計畫。起初,他的身體狀況並不理想,髖關節長期不適、作息混亂,對跑步甚至帶有抗拒。但就是從這個狀態開始,他決定不再逃避,反而開始剖析自己的問題,逐步建立策略,調整節奏,持續執行。
最終他無傷完賽,成績大幅進步,健康狀態也全面提升。
這不只是一場馬拉松,更是一場改變的歷程。而讓他感到最高興的,不是破紀錄的成績,而是透過分析自己、調整方法、重新掌握健康節奏,並不再畏懼跑步的自己。
他說,過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是:「真正的改變,不是靠意志力硬撐,而是可以被設計的。」
高效教練,不只是「厲害」,而是「能讓人改變」
Kevin 在課程開場就點出:「高效教練」的關鍵,不在於會不會講理論、技巧多不多,而在於——你能不能幫助學員真的改變。
改變不只是 PB 進步,也可能是第一次跑完 5 公里、第一次願意主動來上課,或是第一次願意調整自己的生活節奏。這些看似微小的改變背後,常常源自一個更深層的東西:動機。
而這也帶出了他後來分享的改變架構——M.O.G.S.E.,一套從動機出發、步步引導的教練引導系統。
改變,應該從「為什麼」開始
傳統的訓練邏輯,常是先設定一個明確的目標,再設法讓學員產生動力去追——但 Kevin 提出了一個顛覆慣性的觀點:真正持久且有效的改變,應該從動機開始,而不是從目標出發。
也就是說,在開始跑之前,先問清楚:「你為什麼想跑?」
這個「為什麼」,往往才是撐過疲憊、維持穩定、面對挑戰的根本動力。
他在課堂中介紹了「帆船理論」,作為理解動機的一個有效工具。就像一艘帆船能否前行,不只看風向,也取決於風的來源、帆的設計與掌舵者的選擇,一個人的動機也往往來自多層次的心理需求。這些需求大致可分為兩類:
-
基礎型需求:如安全感、連結感、自尊感——確保我們「不被拉回去」。
-
成長型需求:如探索、愛與目的——驅動我們「願意往前走」。
每個人身上都有不同的組合,也會因情境與時機而改變。教練若想真正幫助學員產生轉變,就不能只看「想達成什麼」,更要理解「為什麼想開始」。
M.O.G.S.E.:把改變變成一套可以練習的流程
在這堂課中,Kevin 首次完整公開他多年來反覆驗證、實際使用的改變設計架構——M.O.G.S.E.。這五個英文字母,分別代表五個關鍵步驟,從「為什麼要改變」到「如何實際行動」,每一步都環環相扣,缺一不可:
-
Motivation|動機釐清
從帆船理論出發,深入理解學員真正想改變的原因與背後的心理需求,確認動機的來源與強度。
-
Objective|目標設定
基於動機設定明確、具挑戰性又可行的目標,並拆解為可實踐的階段任務。
-
Gap|差距剖析
誠實地面對現況與目標之間的落差,分析是能力、習慣還是環境因素造成的阻力。
-
Strategy|策略發想
不只設一條路,而是發展多元、互不相依的行動策略,為變化留出空間與彈性。
-
Execution|執行實踐
把策略轉化為明確可追蹤的行動計畫,並在過程中保持覺察、持續微調。
這套架構最重要的不是形式,而是它的邏輯性與適應性。教練不再只是「告訴學員該怎麼做」,而是能帶著學員一步步理解自己在哪裡、想去哪裡、中間差了什麼、該怎麼補上、該怎麼開始。
M.O.G.S.E. 是一張地圖,也是一套引導語言。它讓教練在面對不同背景與狀態的學員時,有一套可以重複使用、持續調整的系統思考工具;同時,也讓學員在訓練過程中,從單純執行指令,轉變為更具參與感與自我意識的學習者。
最終,這不只提升了教學效率,也讓運動訓練成為一種深層自我認識與行為轉化的歷程——把改變,變成一件可以被設計、被練習的事。
但 Kevin 也提醒我們:一套好的架構,還需要一個準備好的人來執行。
這就是為什麼,他在介紹完 M.O.G.S.E. 之後,特別提出了教練在實踐過程中更需要培養的「三無策略」——無我、無畏、無框。
教練的自我修煉:「三無策略」
在教練引導學員的實踐過程中,Kevin 提醒教練們需牢記的「三無策略」:無我、無畏、無框。
-
無我:教練需放下自己的專業成見和經驗,以學員的視角重新審視,才能真正協助學員達成有效改變。
-
無畏:教練應勇於溝通,敢於面對學員的挑戰與質疑,並且願意承認自己的不足之處,不斷調整和成長。
-
無框:跨越自己熟悉的專業領域,從更廣闊的視角進行跨領域的學習,以提供更全面的協助。
Kevin 特別指出,「三無策略」看似簡單易懂,但真正的挑戰在於執行。經驗越豐富的教練越清楚,落實這三個策略並不容易,這需要教練們不斷進行深刻的自我反思與修煉。
因為這不只是教練方法的轉換,而是一種思維姿態的調整。「無我」意味著放下預設的答案與過往成效良好的做法,願意重新認識眼前的學員;「無畏」則要求教練不只教導,還要面對關係、誤解與真誠的對話風險;而「無框」更挑戰的是教練的邊界感,要勇於跨出熟悉的專業舒適圈,去學習、連結、甚至承認「我不知道」的時候。
這三者的共通點,在於都不是一夕之間能做到的,它們不靠技巧,而靠教練長期的自我觀察與價值選擇。這也是為什麼,我們更願意把三無策略看作是一條修煉的路,而不是操作的公式。
從理論到實踐:我們的第一步,是自我覺察與內部對話
課程的最後,Kevin 鼓勵我們回顧自己帶過的學員,試著用 M.O.G.S.E. 和三無策略重新分析、檢視過去的教學歷程。這樣的練習像是一個暫停鍵,讓我們從熟悉的操作與慣性中稍作停留,用新的視角去理解:「改變,究竟怎麼發生?」
在教練工作中,身體訓練與數據分析固然重要,但我們也越來越意識到,真正能陪學員走得更遠的,是能幫助他釐清動機、理解狀態、調整策略的能力。進入智能化與高度自助化的時代,這樣的人性洞察力與引導力,會成為教練不可取代的核心價值,IR 教練團隊正努力邁向這條學習與實踐的路上。
如果你是 IR 的學員,我們想說——
改變有時候不是動作改了,而是某個觀念突然轉了一下、某句話剛好戳中你。如果你曾在某堂課後想過:「我到底為什麼堅持來上這堂課?」或只是默默覺得:「動起來就好,別想太多」——這些我們都懂。
我們不會勉強你把答案想清楚。你可以只是來動一動、喘一口氣、流個汗。但如果有一天,你願意說說「你想成為怎樣的自己」,我們會與你一起討論,站在你身邊,一起思考、一起卡關、一起再出發。
這堂課沒有給我們萬用的答案,而是提醒我們:真正有效的教練工作,不只是教授技巧,而是能將對人的理解,轉化為可執行的策略與方法。未來,我們會持續把這些觀念內化為課程設計的一部分,讓動機與數據並重,讓陪伴與改變同行。
這樣的教練樣貌,將會是未來 IRSPORTS 一步步實踐的核心方向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