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 May 2025
科學跑步深度讀|間歇訓練入門:配速・強度・課表一步上手
作者:IR SPORTS 團隊
為什麼你需要間歇訓練?為什麼需要正確地配速
許多跑者能穩定跑完 5K 或 10K,但當成績停滯時,單靠拉長距離或增加跑量往往無法突破。這時候,加入有策略的間歇訓練能帶來關鍵進展,包含:提高最大攝氧量 VO₂max、增加有氧耐力、強化比賽節奏感與後段穩定性、以及改善跑姿效率。
間歇訓練透過「快跑+恢復」的組合,在短時間內加大刺激,讓你強化心肺、提升肌耐力。然而強度高的訓練也代表風險更高,如果跑太快或跑太多,反而會讓你更累、甚至受傷。
本篇會教你:如何配速怎麼抓?趟數與休息方式怎麼決定?也會附上入門課表範例,幫助你在不過度訓練的前提下,有效提升表現。
圖片來源:IRSC 極速訓練營|間歇訓練是進階跑者的訓練利器!
間歇訓練的 4 大好處
間歇訓練之所以能成為進階跑者的常規課表,不只是因為它夠「操」,而是因為它能針對不同目標精準調整內容與強度,達到特定訓練效益。
無論你是為了提升心肺、改善配速效率、突破平台,或準備下一場比賽,間歇訓練都能透過正確設計幫助你達標。
4 種主要的間歇訓練目的:
看懂間歇訓練
你已經知道間歇訓練不只是跑快那麼簡單,它有明確的目的,也有對應的效益。接下來的關鍵是怎麼跑間歇才有效?或是想看懂教練開給你的課表,甚至自己能設計出適合自己的版本。
那就得先搞懂間歇訓練的幾個核心變數,包括:
-
每趟該跑多快?配速應該怎麼抓?
-
每趟要跑多長?時間或距離要怎麼設定?
-
總共要跑幾趟?有沒有一個「剛剛好」的量?
-
間休該怎麼休?是慢跑、走路,還是站著全休?
-
每趟之間該休多久?怎樣才不會太輕鬆,也不會累過頭?
下面我們就逐一拆解,帶你真正「看懂」間歇訓練。
1. 配速應該怎麼抓?先知道你跑多快才叫「夠快」
要讓間歇訓練真正發揮效果,第一步就是搞懂「強度要到哪裡,才算有訓練到」。不同強度會刺激不同的能量系統,像是心肺耐力、肌肉耐酸性、甚至神經肌肉的協調能力,都會受到影響。
這些強度可以透過最大心率 (HRmax)、最大攝氧量百分比 (VO₂max%)、甚至體感來分級,幫助你精準鎖定當下該跑多快。
初學者建議從 Z3 開始進行節奏跑型間歇,讓身體熟悉高於日常配速的節奏與恢復模式。
中階跑者再逐步導入 Z4 間歇,Z5 與 Z6 則屬於高強度訓練階段,建議有一定訓練基礎後再開始進行。
2. 每趟要跑多長?搭配強度才有效
單趟的間歇長度會決定你訓練的刺激層面。跑得短可以練速度與爆發力;跑得長可以累積耐力與乳酸閾值。不過每種長度都要搭配適合的強度,效果才會到位。
初學者可從 Z3 穩定跑強度開始進行節奏間歇,像是 3–4 分鐘中強度跑搭配慢跑恢復。等身體習慣間歇節奏與恢復後,再逐步加入 Z4 的短間歇 (如 4×1 分鐘)。
若想強化爆發力,可嘗試練習「5×20 秒 Z6 強度」,著重神經肌肉刺激與步頻提升。
若想增強抗疲勞能力,建議進行「6×5 分鐘 Z3 強度」,模擬比賽後段穩定輸出的節奏。
3. 總共應該要跑幾趟?建議從 4–6 趟開始
該跑幾趟沒有絕對標準,基本上「跑得動、跑得穩」就算剛好。如果你發現「最後一趟比第一趟慢超過 10 秒」,那就代表跑太多、強度過頭,或恢復不夠。
初學者建議從 4–6 趟開始,並能夠穩定完成每一趟。
中階跑者可以根據目的回推設計課表:
-
想刺激 VO₂max? 每趟約 2–3 分鐘,總快跑時間控制在 12–20 分鐘內。
-
想強化乳酸耐受? 可以嘗試每趟 3–5 分鐘 × 3–4 趟,休息時間縮短至 1–2 分鐘,維持高張力輸出。
圖片來源:IRBT 啟程基礎跑步課程|在斜坡進行短間歇能夠進一步強化訓練效果:斜坡坡度大:「強化肌力」;斜坡坡度小:「強化爆發力」
4. 每趟之間怎麼休息?正確選擇強化訓練效果
休息方式主要有 2 種:
-
走路或站著完全休息 (適合短間歇):讓你每一趟都能跑得更快!
-
慢跑恢復 (適合中長間歇):讓你保持心率、累積有氧能力。
越想跑得快,恢復越要確實;越想練耐力,就不能完全讓心跳降太低。
5. 每趟之間該休多久?「跑-休比」決定恢復程度
「跑‑休比」 (跑步時間與恢復時間的比例) 決定了每一趟間歇後,身體能回復多少。休息太短,下一趟會撐不住;休息太長,心率掉太低則會影響訓練效果。
以下是根據不同訓練目的所建議的設計方式:
兩組簡單上手的訓練範例
間歇的精髓在於「相同強度重複」+「適當恢復」,你不需要一開始就做得很硬很長,而是循序漸進、找出適合自己目前狀態的強度與組合。
下面 2 個範例,分別適合剛開始進行間歇的新手、與已建立週跑量的中階跑者。
範例 1:初學者
-
課表內容: 6× (30 秒快跑 / 90 秒走)
-
強度控制:感覺「快但不衝刺」,能穩定跑完 6 趟為主
-
建議頻率: 每週 1 次,連續做 3~4 週觀察身體反應
-
進階方式: 之後可增加為 45 秒快跑,或縮短走路恢復時間
這個版本的間歇比較像節奏變化練習 (變速跑的一種),重點在於讓身體習慣快慢切換、增加跑姿動員感,降低對「高強度」的抗拒。
範例 2:中階跑者
-
課表內容:4× (800 公尺快跑 / 400 公尺慢跑)
-
快跑配速: Z5 強度 (或以略快於 5K 比賽配速)
-
跑量建議: 至少週跑量穩定 30 公里以上再進入這種課表
-
恢復方式: 400 公尺慢跑,不要完全走或停,保持節奏感
這堂課的目標是訓練 VO₂max 與節奏掌控,若發現第 3、4 趟無法維持穩定配速,可能表示強度略高或恢復不夠,建議先從 600 公尺或減少趟數開始調整。
圖片來源:IRSC 極速訓練營|良好的配速對間歇訓練品質很重要
正確的間歇配速是進步關鍵!
間歇訓練之所以有效,是因為它讓我們在「剛好夠強」的刺激下產生進步;而「剛好」的關鍵就在於——「配速對不對」。
很多跑者一聽到間歇就拼命往死裡衝,結果一下就爆、隔天超累,甚至受傷。其實只要選對強度,哪怕每趟都還留一點餘裕,也同樣會進步,還能更好地遠離傷痛、跑得更長久。
重點提醒:
-
間歇不能天天練,每週 1–2 次就足夠
-
正確配速比跑快更重要
-
配速穩不穩定?能跑幾趟?才是進步指標
間歇練得好會是你效率最高的訓練利器。試著從簡單開始、留有餘裕、全程穩定地開始第一趟間歇訓練吧!
強度區間 × 配速參考 × 建議跑‑休比 x 休息模式
想把間歇訓練學得更透徹、跑得更有效率?
我們設計了【IRPF 馭速進階跑步課程】──教你如何正確解讀數據、抓出合適的配速與強度區間,還能實地操作間歇課,讓課表設計與跑感對得上!
👉 新竹班開課中|立即了解詳情與報名:https://irsports.kktix.cc/events/irpf-hsc
